电子图书馆 OA MEIS

高危行为!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

时间: 2021-04-08 点击数: 2584 字体: 发布来源:本站


微信截图_20210427105817.png



小物件  大麻烦


好奇是宝宝的天性,新鲜的东西都要拿来尝一尝,一不留神非常容易误食,家长们一定要加强看护。


近日,西安大兴医院儿科救治多名低龄儿童不慎误服异物,有些甚至危及生命。


一、干燥剂误服:孩子误以为药瓶里的干燥剂就是药物,吃了下去。家长发现后及时送来医院,急诊医生立即询问干燥剂2021-04-272021-04-272021-04-272021-04-27类型,让家人拍照确认。因不同的干燥剂处置方法不同。 干燥剂分为:1、生石灰干燥剂(强碱性,腐蚀性强,容易腐蚀食道及胃肠粘膜);2、硅胶干燥剂,中性,无毒安全,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;3、矿物干燥剂(活性矿物作原料)。最后确认干燥剂为硅胶干燥剂,给予流食加速排泄,做好观察。



二、煤油误服:家长平日也有意识将一些危险物品放置在安全处,要用时拿出来,孩子以为是饮料倒了一瓶盖喝了。急诊来院,给予洗胃及口服牛奶保护胃黏膜。


三、瓶盖误服:孩子拿瓶盖玩耍,将瓶盖塞入口中,家属认为瓶盖这么大,不会有危险。结果卡在了喉部,家长情急之下,徒手将瓶盖从喉部扣出。因过度刺激导致口腔及喉部粘膜出血,因出血不止急诊来院,给予纱布填塞止血,低负压吸引防止窒息发生。



四、苯扎溴铵溶液误服:也叫新洁尔灭,家长将其放置于高处,孩子踩上凳子,从架子上拿下,家长发现时地上衣服上都洒有液体。不能确定孩子是否口服,急诊来院,立即给予洗胃。


五、高锰酸钾溶液:1岁多小孩在家不慎将高锰酸钾误服,急诊来院,立即给予稀释后的维生素C溶液口服,后用清水反复洗胃至胃内容物无色。


一旦宝宝吞服异物该如何处理呢?



01

区别:气道与食道异物


首先,家长要明确小儿气道异物与食道异物是两种疾病。  


气道异物,顾名思义就是将不该吸入的东西吸入气管。


食管异物是指孩子吞了不该吞入的东西,卡在食管内,也就是俗称的上不去下不来。


1、气管异物的表现:孩子有明显呛咳的症状,更严重的会出现口唇青紫,眼脸色发青的窒息症状,这时异物很有可能卡在主气管上,这是非常危险的,如果在剧烈呛咳一段时间后出现缓和,看不出任何情况,这时异物很可能已经停留在支气管相对固定的位置,即便孩子没有任何症状,家长也需要注意。


2、食管异物表现:食管异物是表现为吞咽困难,食管有异物感,疼痛呕吐严重,可导致食管瘘、纵隔脓肿,穿破大血管甚至危及生命,一经确诊需要立即处理。




02

误食异物的危害


气道异物的救治可谓分秒必争。相对食管异物处理没有那么紧急。但如果出现吞入的异物,唾液会不断分泌,如果异物长时间被食道卡住,周围组织会肿胀,并造成溃疡出血或穿孔,特别是电池等一些物品会发生电化学反应,早期处理可以避免对食道气道的永久性损害,而像枣核儿、钉子等尖锐物品容易穿透消化道黏膜,也应该紧急救治。







03

误食异物的急救方法


一、气道异物的急救方法


当宝宝因气道异物导致窒息时,应该采用紧急抢救措施,如海姆立克抢救法直至异物滑落,虽然滑落后,宝宝暂时没有窒息危险,但还是要及时送往医院检查是否有食道气道的损害。


二、食管异物的急救方法


被异物卡住的食道在几个小时到一天内就可出现水肿糜烂,甚至导致食道出血穿孔。


产生食管周围炎、纵隔炎、纵隔脓肿,带尖刺的异物会对邻近的大血管心包和肺而引起严重后果。食管被异物阻塞时,应立即送往医院,通过吞咽饭团或其他食物将异物下压是很危险的,容易导致嵌顿或食道外渗和穿孔。嵌顿于咽喉部的异物如不及时取出,会导致窒息。如情况危急,等不及送到医院时,应立即用汤勺或牙刷柄压住患儿舌头的前半部分,在亮光下仔细看下舌根部扁桃体、咽喉壁等尽可能发现异物,再用镊子或筷子夹出,如果反应强烈,恶心剧烈而难以配合时,则让患儿做哈气动作,以减轻不适。






04

什么东西容易被误食


纽扣、电池、硬币、玩具球儿、磁铁、笔帽儿、别针等。





05

如何预防宝宝误食异物


1、应养成良好进食习惯,细嚼慢咽,小儿食物应尽可能捣碎。进食有骨头食物、鱼类或藻类等食物时,应先剔除骨头、鱼刺、枣核、橘子籽等以保安全。


2、进食时避免打闹嬉戏,避免哭喊,不要在宝宝吃饭的时候进行训斥、教育或是逗弄,这些行为都很危险,很容易引起宝宝呛咳。


3、尽量不要给三岁以下的宝宝喂食坚果类食物或含有核、籽的食物,如有需要,可提前剔除喂给孩子吃。


4、高危物品应妥善存放,如小剪刀、纽扣、纽扣电池、硬币等,应存放于宝宝不易拿取之处,儿童的玩具应仔细选挑,避免有方便取下并吞下的小零件,并做好安全意识教育。





供稿:儿科 | 王艳妮

编辑:宣传办 | 李晨光


以下信息可能对您有帮助

门诊出诊表
就医须知
方位指南
科室指南
健康科普
医保指南